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60章 苏公楼和皇家水泥厂(1 / 1)

苏泽修改了《大庇天下寒士疏》,加入了有关新式水泥土楼的建造建议,完成了最终版的奏疏。

——【模拟开始】——

《大庇天下寒士疏》送到内阁,阁老们都票拟赞同你的奏疏。

但是奏疏送到内廷后,皇帝担心工期太长,耗资巨大,又要内帑出钱,搁置了你奏疏后半部分修造新式水泥土楼的建议。

皇帝部分批准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19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需要支付2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苏泽果断选择了“是”。

【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990点,已经在现实中完成上书,请等待奏疏生效。】

苏泽叹息一声,看来是隆庆皇帝被自己薅羊毛太狠,也有了心理阴影。

工部总共这点预算,皇帝也担心新式水泥土楼烂尾,最后还不是要内帑出钱?

改善官员住所,这件事对于皇帝而言优先级本身就不高。

这倒也不能说是隆庆皇帝苛责臣下。

皇帝长于深宫,养育在妇人之手,根本不懂民间的疾苦。

皇帝也不知道这些京师低级官员的生存现状,自然也对他们缺乏共情。

如果只花费200点威望值,就能执行这道国策,苏泽觉得已经很赚了。

因为这道奏疏,可不仅仅是为了在京官员谋福利。

苏泽要做的,自然是推广水泥钢筋,为了促进水泥和冶铁产业发展。

能将东西造出来,只是产业化的第一步。

要让水泥成为新产业,可不仅仅是造出水泥这么简单。

零星的实验室产出,和工业化生产完全是两个概念。

苏泽穿越前的很多实验室技术,在实验室生产已经很稳定了,只要几个研究生牛马就是手搓不错的产量。

但是这些依然不是工业化生产。

工业化生产,需要的是可复制的批量制造,是大规模连续稳定廉价的生产。

所以“打通产学壁垒”,是前世大学经常讲的事情。

而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需求。

这同样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当一个产业欣欣向荣,能够赚到钱的时候,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产业,改进工艺,降本增效。

工业化就是一个不断复制裂变增加产量,又通过集约化生产减低成本的过程。

可是任何一个产业初期,都是前途暗淡的,投资者和顾客都需要时间接受新产品,如果没有销量和利润,也很难继续投入。

所以前世才有所谓产业政策的办法,也就是通过补贴等手段,先把产业发展起来。

等到产业发展壮大,然后再逐步取消补贴,最终培养出新的产业来。

产业政策对于大明还是有些太先进了,苏泽用的更加简单直白的方法,那就是官府投资。

正如苏泽在水晶宫博览会上做的那样,通过展示钢铁和玻(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