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是武举解元,按说他要是以武入仕,起步就应该是千总、备御,甚至副守备。
若是传统的卫所系统,怎么也该是百户起步。
授予他七品把总,似乎是委屈了。
可这个把总之职,却已经远远超出熊廷弼的预期。他之前的预期,只是个九品巡检。
因为他不是戚继光那样的世袭军官,又没有贵人相助,能授予一个九品实缺,已属不易。
更何况这个圌山把总,还是有独立汛地(防区)的派出营伍,权势不是一般把总可比。
圌山把总驻扎镇江,防守长江南岸的镇江段,麾下有兵额七百四十员,和三江口把总一南一北。
有独立防区,统兵七百多人的圌山把总,对于熊廷弼而言真是很好的起步了。
可怜大明朝重文轻武,很多精通武艺而无人抬举的武举人,只能从什长、将领家丁、管队起步,战死沙场都混不到一个品官。活下来的年老体衰混个巡检就是运气。
朱寅将敕书交到熊廷弼手里,笑吟吟的说道:
“飞白兄已经是圌山把总了,可喜可贺啊。你去南京兵部武选司领了勘合,就能走马上任了。”
一个兵权不小的实缺把总,轻飘飘的帮熊廷弼谋到手。
这是什么?权势!
朱寅如今是解元公,他虽然还没有做官,却已经拥有了影响别人前途的能力,这就是权势!
熊廷弼激动的接过委任文书,肃然拱手道:
“若非稚虎兄抬举推荐,某就是苦心钻营十年,也未必有用武之地。稚虎兄就是我的伯乐啊。”
朱寅暗道:你哪里会钻营十年?你弃武从文转学八股,反而又成了文解元,中了文进士。
口中笑道:“这也是因为飞白兄是武解元,精通武艺,的确是难得的将才,不然就算我极力推荐,朝廷也不会任用啊。”
“归根结底,还是飞白兄自己的本事。”
这也是实话。如果熊廷弼没有武举解元的功名在身,朱寅也很难帮他谋取这个职务。
武举这种功名,在没人抬举的情况下没甚用处。可要是有人抬举,那又很有用。
朱寅又道:“按照朝廷的规矩,飞白兄上任最多一年,只要不出错,忠显校尉的散官和武骑尉的勋职,也都能到手了。”
明朝武官有四个体系,分别是卫所军职、营兵实缺、武散官、武勋位。
以前最重要的是卫所军职,如今最重要的是营兵实缺。武散官是用来定俸禄等级,武勋位则是军衔。
有了把总以上(含把总)的营兵实缺,接下来武散官和武勋位是题中应有之义,肯定要授的。
熊廷弼对朱寅很是感激。他向来心高气傲,睥睨世人,没少得罪人。可他面对年幼的朱寅,又真是心悦诚服。
然而他做梦也想不到,是朱寅断了他的文官之路。
当然,他天分极高,从小也读书,经史和兵书早已熟(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