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传召正副使臣的旨意刚下来,诏议封爵的圣旨很快也到了内阁。
圣旨说的很清楚:“立即廷议朱寅、郑国望军功,鼓舞士气。”
意思再明白不过:“你们商量着怎么封爵。”
不是封不封,而是怎么封。
朝臣们谁不是心思剔透?一听说禁中这么快就有封爵之诏,连一天也不耽搁,少见的雷厉风行,无不心知肚明。
这是郑贵妃的意思!
肯定不是陛下想封朱寅爵位,而是为了封郑国望,这才一起封。否则连副使都封爵,有首功的正使反倒不封,安能服天下?
可是这动作也太快了,使团刚回来半日,就发起封爵之议,令满朝大臣措手不及。
为了给郑氏封爵,陛下真是用心良苦啊。
至于为何这么急,很多人也猜到了原因。因为两天后,就是郑贵妃之父的忌日,是要举行家祭的。
郑贵妃希望自己的弟弟,以伯爵的身份,在父亲忌日祭祀。如此一来,祭祀的礼制规格就不同了,更能祭告亡父。
所以宫里的动作才这么快,就是要赶在郑氏家祭日之前。
想到这里,很多大臣都感到有点心寒了。
封爵可不可?当然可。但明明是无需私心的事情,却硬生生搞的私心自用!
大明封爵很严。
按制,只有皇后、皇太后的父亲或兄弟,才有资格因恩封爵,而且还多是“流爵”,不能传给子孙。很少是世袭罔替的世爵。
所谓“祖宗之法,外戚不滥爵,所以全戚里而安社稷也。”
可是因为皇帝对郑贵妃的宠爱,为此破坏祖制。
万历十年,皇帝破例封郑贵妃之父郑承宪为永年伯(流爵)。郑承宪并非皇后之父,而且更无军功。可他居然得封伯爵,引发朝野争议。
就连当年的宪庙万贵妃,位同宪庙皇后,其父兄也没有封爵。郑氏由此成为大明开国两百多年以来,唯一非皇后外戚而封爵者。
张居正谏“爵赏乃国器,不可轻授椒房”,皇帝不听。
申时行上疏称“爵赏乃酬勋之典,非戚畹所宜轻授”,力谏收回成命。
李沂弹劾郑承宪“无功受禄,坏祖宗法度”,遭陛下廷杖贬官。
郑承宪死后,其子郑国泰想袭爵。皇帝也想答应,却遭到朝臣集体弹劾、抵制,皇帝无奈之下只能作罢,郑氏爵位未能世袭。
可是这次不同。
这一次,郑国望有实打实的军功!
而且这件功劳的确够硬。
毕竟整个日本朝廷都俘虏到北京,连丰臣秀吉的妻妾和没出生的孩子都带了回来,还在日本京城歼灭日军近两千人,献上了价值百万的珠宝古玩。
虽然大阪城不是使团打的,可是使团号令海盗为朝廷效力,当然也要计算军功。
再加上如今朝鲜局势严峻,需要激励人心,这件大功封两个爵位都够了。
可是朝臣们还是不甘心呐,因为他们很清(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