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轼,再度通过方格线后比赛重启,你该开始发力,不要给后方太多准备的机会,引擎模式可以调整为4。”
乔纳森的声音及时响起,当车手处于极端紧张情况下,赛道工程师的辅助言语显得尤为重要。
吴轼回了声后,调整好设置,拐过15号弯左右摇摆两下,最后提高了些轮胎和刹车的温度,随后立即加速进入赛车线,顺势拐入16号弯。
在动态发车下,领跑者掌握了先机,只要操作突如其来,那么几乎立即就可以拉开后车一段时间。
维特尔的眼睛一直是死死盯着吴轼的,他不再关心其余任何事情,就瞄准了白色的威廉姆斯。
哪怕这样,当吴轼暖胎后突然起步,他也是慢了拍。
嗡吼!
引擎声呼啸,转播镜头对准发车大直道,渐渐升高的赛道温度,让镜头中的空气扭动。
一辆辆F1像是被甩入了16号弯一样,哪怕在这种看不出速度感的视角,也能感受到F1蕴含的巨大力量。
吴轼瞄了眼后视镜,维特尔跟得不算很近,他的突然起步是起到了作用的。
不过他并不能放松,因为DRS在本圈后立即可用,这也是乔纳森让他释放些引擎功率的原因。
和乔纳森配合了这么久,他自然领悟到了这层意思。
所以起步后,就完全没有收力。
仅仅到了5号弯后,乔纳森的声音就响起:“引擎模式调回正常。”
‘就1秒开外了吗?’
吴轼心中不太清楚,不过还是按照指示进行了调整。
同一时间,听到威队无线电的法拉利,立即将这个情况告诉了维特尔。
“喔!我知道,我在寻找机会。”维特尔回应。
德国人知道,加泰罗尼亚赛道是个非常难超车的地方,在这里的杆位转化率几乎达到了恐怖的90%。
所以想要在赛道上战胜队友,必然需要等到到足够好的时机。
显然,动态发车后,完全没有进攻的机会。
吴轼那个小子领跑时稳定的可怕,像是台精密的机器。
呼呼!
一圈飞驰完毕,吴轼刷出了最快圈,1分30秒231。
如此快的圈速,自然立马就拉开了维特尔1秒的差距。
这还算没完,Kimi估计也意识到梅奔离开赛道后,给他们留下的到底是什么?
是最高领奖台的位置!
所以他紧紧跟着维特尔,不惜耗费些轮胎,也想要超过队友,因此他们俩的秒差只有0.4秒。
一圈后是这样结果令人感到诧异,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大家通过排位赛就可以判断出,威廉姆斯这辆车在吴轼手中依然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并且其轮胎管理能力也是围场一绝,马萨那边的数据完全无法作为参考。
这个时候,镜头移开,对准了正走出赛道的汉密尔顿,镜头语言这块儿,导播还是懂的。
同时,赛道(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