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123章 养嘉多日 用在今时(1 / 1)

当众将退下后,赵德秀揉了揉太阳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直是赵德秀时刻谨记的作战原则。

早在入江陵前,赵德秀就派出大量探子,查探过关于周行逢的情报。

经过多面信息汇总,赵德秀认为周行逢会是一位劲敌。

在座的卢多逊见赵德秀有些疲累,起身问道:

“陛下派来册封李从嘉的使者,已到达江陵城中。

册封李从嘉一事是否需要延迟?”

赵德秀一向看重自身信义。

先前答应过南唐方面,会尽心安排大宋册封李从嘉一事,赵德秀就不会食言。

早在从淮南西进时,赵德秀就上书给赵匡胤,求请这一事。

不经意间,赵匡胤的使者都已来至江陵城中。

听到卢多逊的询问后,赵德秀问道:

“朝廷派来的使者是谁?”

在赵德秀的询问下,卢多逊答道:

“鸿胪少卿刘温叟。”

鸿胪少卿?

赵德秀记得,刘温叟不应该是礼部侍郎吗?

这数月来,赵德秀一直专注于军务,对朝中之事了解的不多。

看到赵德秀疑惑的神色后,卢多逊将近来朝中的变化,详细地说了出来。

听完卢多逊的讲述后,赵德秀脸上渐渐露出喜色。

自赵德秀南征后,朝廷的新政在赵匡胤的主持下,一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建隆新政,秉承的宗旨是“革故鼎新”。

鼎新方面,主要是在潞州中陆续开展,以稳健为主。

至于革故,在于革除五代遗留的各处弊政。

前世大宋“冗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宋代皇帝大力分散事权,另一方面在于大宋继承的基本盘并不好。

“冗官”之败,在五代中就有趋势存在。

例如国家外交一事,通常是由鸿胪寺主管,但五代中并不是。

政事堂、枢密院、礼部都能参与国家外交一事,在三大部门已然臃肿的同时,鸿胪寺的建制还未废除。

另除去国家外交外,民政、军政、财政、司法等方面,亦基本上是这一种情况。

这种趋势不断演变,再有着前世宋代皇帝的“分散事权”措施的大力催化,遂导致“冗官”恶政的彻底形成。

“冗官”的趋势,赵匡胤并非不知。

然这一趋势,是乱世中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因乱世纷争不休,帝王需要大量官职来拉拢人心,更需要不断分权维护皇权统治。

例如前唐武德时期,李渊大肆封赏士族、功臣、宗王,致使前唐中央地方机构臃肿,“冗官”之势愈演愈烈。

至于为何前唐最后未产生“冗官”恶政,在于李渊有个好儿子。

唐太宗登基后,第一件德政便是“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在唐太宗的裁汰下,唐朝中央机构官员从数千人降至数百人!

罢官削爵者,数不数胜。

这一德政,于国于民有利,却引起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可惜,那部分(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