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136章 洛阳三要 勋贵势力(1 / 1)

见赵德秀面露不解,魏仁浦开口解释道:

“陛下仁德,对诸将大加恩赏,足让诸将感恩戴德。

然诸将到底掌权许久,一朝心中兵权尽罢,心中总会残留些不甘与不安。”

魏仁浦的话,让赵德秀点了点头。

魏仁浦并不是认为,诸将会阳奉阴违,并建议赵德秀不可手下留情。

他是在说人之常情。

特别是今世的封赏,在赵德秀的建议下,赵匡胤并未给诸将大量田亩。

提前释兵权,在于后续的清查荒田,并将荒田收归国有。

既是这政治目的,自是不可能再如历史上那般,赐予诸将大量田亩,并默许他们肆意兼并。

在赵德秀面露重视之色后,魏仁浦接着说道:

“陛下与殿下的杯酒释兵权,足为乱世之模范。

既是模范,当尽善尽美。

为方便殿下掌控禁军,诸将离京是必然之举,但诸将的子嗣们却不需要。”

初听这话,常人可能会以为,魏仁浦是在建议赵德秀实行“家属质京”制度。

能否实行“家属质京”制度,在于中央集权的强大。

当下的大宋,是有资格实行这一制度的。

但赵德秀却猜出了另一种可能。

“老师是想,让我收揽诸将子弟?”

赵德秀的聪慧,让魏仁浦大笑起来。

“知老夫者,殿下也!”

笑完后,魏仁浦点头道:

“诸将子弟大多长成,皆能为国家效力。

且他们不同于父辈,他们在军中无甚威望,不会对禁军造成影响。”

阐述完起用诸将子弟的安全性后,魏仁浦开始说起这一举措的好处。

“殿下是储君,王府等同东宫。

依前唐礼制,东宫当有三卫:亲卫、勋卫、翊卫。

勋卫者,大多为勋贵子弟。

殿下延揽勋贵子弟符合礼制,世人无法指摘。

另外殿下善战,满朝皆知。

殿下若能将勋贵子弟收于身边,带领他们建立战功,战功在身,权位何远?

诸将失兵权,子弟得权位,一失一得,足以相慰。

见家族中有后起之秀,足以护卫家族,诸将当再不会有不甘与不安。

再者,若殿下能亲手培植出勋贵势力,有勋贵势力相卫,于殿下,于国家来说,皆是受益无穷。”

魏仁浦说完后,赵德秀已抚掌大笑。

“何谓老成谋国,今日见矣。老师真是我的张良呀!”

说到这一处,魏仁浦还未讲明“契丹可用”用在何处,但翻遍前唐史书的赵德秀,却已然猜出端倪。

“欲想使组建勋卫一事,成为利国利己之事,那选拔勋贵子弟一事,自不能有所马虎。”

对于勋贵子弟来说,来日要想上战场,自身是否具备韬略不关键,关键的是弓马骑射之术是否娴熟。

就好像当初赵德秀招揽呼延赞时,要是骑射不精,怎能给呼延赞信心?

虽说勋贵子弟都出自将门,但到底是二代,每一将门家教(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