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第379章 余波(1 / 1)

这几个人是中文系的王立嘉,古汉语教研室的蒋绍余,还有研究生院的朱德西。

全是燕大的教授,余切的同事。

历来全国高考各科试题的拟定都并不神秘,地点无一例外在京城,语文这一科尤其不神秘,主要由燕大这几个老教授来完成。其中王立嘉负责现代文阅读,蒋绍余负责文言文阅读,朱德西是语文考卷的总负责人,他有终审权。

好几年的作文题都是朱德西来出。

上面为了避免燕大小圈子舞弊,在命题组中还加入了四位中学组的教师,以及两个燕京师范大学的教授。

然而,高中教师怎么可能影响到燕大教授?

燕大这几个人掌握了试卷的终审权,外加两篇阅读、大小作文,甚至还有一些语法题。

因此可以说语文试卷就是燕大的自留地。在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朱德西为代表的燕大人统治了全国高考生的语文审美。

朱德西问道:“余老师,你是哪一年高考的?”

“我是1983年,但是我之前还考了两次。”

另外两人立刻笑了:“你那两次也是朱德西教授来命题的,早知道我们能活着看到你来做我们的同事,朱教授肯定不会把作文题出那么简单,他肯定要出得再难一些。”

这么一说,余切依稀是感觉整个八十年代,高考语文试题难度在增加。尤其是作文这一栏。

83年的作文题目是看图写话题材的《找水》,82年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81年干脆是一个读后感!一个比一个简单。

这是倒着来看,反过来就不是了。到张俪这一年,已经是真实的社会案例,并且不再有标准的写作方向。

又寒暄几句后,余切忍不住就问了:“为什么要选燕大学生食堂的事情作为作文题目?”

朱德西道:“因为我们知道是你来做的。我们也是人,接收到的信息有限。4月份命题组成立,开始出题,恰好碰到你拿到塞万提斯奖,那我们理所当然的就想到了你在食堂做的事情。”

“这件事情连我们堂堂燕大也没有弄得十全十美,让大家都满意……正好就作为考生的题目!说起来确实是有些超纲了,但是很值得。”

余切没有奇怪这些教授怎么知道他捐款了的。

因为捐款匿名只是相对于校外来讲,校内是肯定清楚的。

他奇怪的是,为什么送他这么一个荣誉——个人事迹登上高考作文,当然算是一个荣誉了。

朱德西和另外两人相视一笑,说:“等你再到学院工作一段时间,你就知道了。”

余切哪里是等得及的人呢?

朱德西不给他说,他就问召开大会的丁磊孙丁校长。

结果丁磊孙一问三不知。

余切又只好问胡岱光,恰好胡岱光知道:“哦,文学院为什么拼命要你呢?就是因为(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