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那篇论文我看了,无论数学矩阵公式还是模型算法都很精妙,小许说出自数院本科新生之手,我听到都有些不敢相信呢。”
张乃同院士毫无架子,听完徐铭的介绍后,面露笑容毫不吝啬称赞。
话音刚落又突然想到什么,再次询问句。
“今天也是由你进行报告吧?”
“是的张院士。”徐铭闻声立刻回复。
这时张乃同主动伸手,和徐铭握了下,开口鼓励着。
“我很期待你等下的表现。”
说完。
便也不再耽搁时间,同身旁其余奥组委评审会小组成员朝休息室走去。
待身影彻底消失在众人视野中,除许崇兴外,无论箐华还是燕大的项目成员,都如木头人般神情呆滞的站在原地心里翻起波浪。
郭昊强他们早知道张乃同院士,看过那篇发表在无线通信汇刊的论文。
算是多少有个预期准备。
只是未料到,张乃同院士会专门过来,和徐铭交流给予表扬。
望向徐铭的眼中那叫一个羡慕。
反观箐华方面的佟永峰等人,刚从许崇兴口中得知进行报告的是个数院新生。
正暗自困惑,不知道燕大信院在打什么主意。
结果却告诉他们,这位燕大数院本科新生,不但参与了论文撰写发表。
甚至得到张院士的称赞。
这说明什么?
很明显对方不单单是普通学生。
果然。
能在这种项目竞标的重要场合,担任报告人员,绝对是有着别人不知道的实力。
“难怪许教授看上去浑身放松,原来早就成竹在胸。”
“给项目挖来了好苗子。”
佟永峰未继续保持沉默,回过神来后主动开口,虽是和许崇兴讲话目光却落在徐铭身上,表情略显复杂像是在遗憾自家课题组成员为何出不了这种风头。
只能眼睁睁看着许崇兴显摆。
“这不是学生争气嘛,不用太操心自然轻松。”许崇兴笑容愈发灿烂接话。
随即双方主动分开不再交流,调整自身状态,准备迎接最终答辩。
……
上午九点左右。
徐铭带领燕大项目团队,和其他人进入答辩现场。
按照奥组委评审会安排的次序,燕大是第三位上台报告整个方案优势,并接受奥组委评审小组提问进行答辩。
说起来徐铭还是头次面对这种场合,倒能为之后的毕业答辩积累经验。
就这样。
接下来的时间,箐华和魔都微系统所,依次派主讲人上台报告。
佟永峰深知自家的方案,尽管优化了模型,在钢结构的鸟巢场景内,定位精度依旧在正负三米,相比较燕大是处于劣势之中的。
为此他把重点,放在自家低功耗电池续航长上面。
然后面的评审组提问环节,依旧被指出核心场馆内定位精准度不足。
并询问能否进一步提高精度。
针对评审组的要求,箐华方面却给不出准确答复(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