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霸过于自律

第119章 这下坏了,老家伙们想挖墙脚【二合(1 / 1)

整个团队在陆家嘴搭建出测试环境,自然要进行长周期的算法验证。

确保定位精度不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影响。

此刻随着安装有接收机的车辆,在金融中心超高建筑群道路上行驶,临时搭建出的导航系统监控室内,大家都屏气凝神等待反馈动态定位数据。

旁边空间技术研究院梁占军教授,他们团队虽主要负责北斗卫星工程架构,却也清楚误差抑制算法重要性。

如果说把北斗卫星导航项目,简单分为太空和地上两个部分。

那么燕大卫星联合技术实验室,便是通过开发优化算法解决信号在地上终端的精度。

两者有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无法建设出真正的国产定位系统。

更不要说后续北斗三号全球组网。

梁占军刚从孙稼栋院士那里,得知燕大完成多路径误差抑制算法,整个人心情可以说是非常高兴的。

毕竟北斗二号实验卫星自从成功发射,经过这段时间各项团队攻坚克难,基本就差最后的误差抑制问题。

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怎么可能不为燕大欣喜。

奈何当看到燕大仿真实验室给出的数据,却不由得从严谨层面持怀疑态度。

没办法。

谁让算法的表现太过优秀完美。

就仿佛经过多年调试一样,硬生生把北斗的定位精度推到远超GPS的水平。

强的不敢相信。

尤其这种结合深度学习概念的算法,还是出自位数学科学院的学生之手。

“今天选择的测试线路,除被超高建筑群包围,这个时间段路上车流量也正处于高峰期。”

“另外中间还会经过高架桥涵洞,这会大幅度减弱卫星的定位信号。”

“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借助算法实时补偿。”

“当初GPS研发时,恐怕都找不到如此苛刻的算法测试验证场景。”

梁占军目光注视着屏幕中的各项数值,忍不住又提起测试场景条件的地狱难度,从语气中不难看出他的担忧。

许崇兴则还是那句观点,闻言第一时间开口接过梁占军的话茬回应。

“梁教授尽管放心。”

“相比较今天的实地测试,我们燕大卫星定位仿真模拟暗室,进行的十二小时压力验证只会更困难。”

“所得到的定位结果,肯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有时候天才是不能拿年纪衡量的。”旁边的黄运良同样没保持沉默跟在后面附和。

至于站在后面的姚伟泽和郭昊强等人,尽管这个时候不适合冒然搭话,但听到导师提起徐铭时都满脸骄傲。

他们在奥运会期间,可不是只单单进行十二个小时的仿真模拟验证。

然最终得到的定位数据,和之前并无区别。

这说明徐铭的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确实称得上比较完美的存在。

哪怕临时改变某个折射角度,算法也能在短时间内实时完成补偿恢(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