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十万大军攻破洛阳!

第742章 钟明的问责(下)(1 / 1)

“谁这么大胆子,竟敢把许军司马困在柱子上?还不赶紧放他下来!”

他们的呼喊声在空旷的校场上回荡着,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周围负责站岗的屯营士兵们,对这些府兵的叫嚷充耳不闻,他们只是面无表情地站在原地,流露出冷漠的神情。

甚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暗自窃喜。

因为这些府兵平日里的骄横跋扈,不仅让其他兵马对他们心生厌恶,就连这些屯营士兵自己,也对他们颇有微词。

如今终于有人能够收拾这些府兵了,这怎能不让他们感到高兴呢?

这两个多月来,钟明的初衷仅仅是想照顾一下府兵,避免他们遭受过多的伤亡。

但事与愿违,府兵们并未对他的好意心怀感激,反而变得愈发骄纵。

这两万府兵,简直如同大爷一般,需要有人专门伺候着。

而屯营的士卒们,就承担起了这个“伺候”的责任。

时间一长,钟明实在无法忍受这种状况,最终决定让那些屯营的士卒们开始分散驻扎到各地。

如此一来,屯营的士卒们便不再需要整天围着府兵转,也能稍稍松口气。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屯营的士卒们基本上都是李渊的佃户,他们在各地从事着屯田的工作。

而且,他们的数量相当可观,拥有不下十万的屯田兵。

实际上,屯营的规模原本还要更大一些。

毕竟,屯营的前身是当初李渊起兵时裹挟而来的辅兵。

由于这些人在战争中未能立下显著战功,所以并没有像其他士兵那样被分配到土地。

于是,他们全部被转化为屯营,在各地划出一片土地进行屯田。

正因为如此,这些屯营的士卒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完全依赖于屯田的收成。

原本,屯营的数量可谓是相当庞大,多达二十多万之众!

后来李渊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他将其中十多万身强力壮且有着战场经验的屯营士卒,调离了原来的驻地,迁往了边地。

这些被迁移的士卒,摇身一变成为了各地军堡中的军户。

他们被安置在了西河郡、定襄郡、云中郡以及五原郡等地。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要负责屯垦,开垦荒地以保障粮食供应,还要肩负起抵御外敌入侵的重任。

如今已经过去了一年。

令人欣慰的是,这十多万军户在这两年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除了一开始李渊提供了一批粮食作为支持外,基本上他们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

更值得称赞的是,他们成功地抵御了外侮,保卫了边境的安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再给这些军户几年时间,让他们在边郡继续历练,那么李渊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拥有一支强大的边军。

到那时,李渊完全有资格自豪地宣称:“养兵十万,不花费百姓一粒粮!”

从这个例(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