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就是很奇怪……”
韩融和赵戬心里还是纠结,总觉得许子泓对于讲学之事太过平静,根本不上心。
事出反常必有妖。
但是杨彪那句话也说得对,他有盖世的功绩,平定叛乱本来就已经是他人难追的成就了,再加上还有伐外之功。
他看不上这儒林名望也是应该的,当然,这也是他们各家学派的机会。
只要能提出引领风潮的主张和文论,便可让许泽不能摘此果实。
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韩融、赵戬等人在朝堂上也没什么事做。
丞相府把职权都干完了,兵权也是等同于没有。
“老赵,喝酒。”
“喝,喝喝,呵呵呵……”
……
与此同时,崔琰也在家中得到消息,他亦是打探了许泽的动向,发现他并没有让孔融和许靖来许都。
若是他们二人不来的话,凭借许子泓一个蔡氏代传的儒林出身,估计不会有多少儒生买账。
因此也松了口气。
月夜下,虫鸣稀疏,崔琰在窗前长长地叹了口气,“不知林弟在大理寺狱中如何。”
崔林实际上是性子敦厚的人,寻常在家中亦是安心作著,不想着入仕之途,乃是如今冀州清河归附大汉,方才应家族之邀,接受了征召而入仕。
却没想到,害他得了个结党营私的罪名,下狱待查。
此事,崔琰还不能反抗得太过激动,否则很可能又一次掀起党锢之祸。
天下百姓都已安分,党锢之祸限制了世家子弟,那就真的是顺势退出朝堂了。
崔琰深思良久,仍然觉得当今朝堂并不算真正的恢复大汉旧制,在他看来,兵权掌控于曹丞相手中,便和董卓时无异。
除非让各家族分派掌兵,彼此制衡,而后陛下可御百官而理政,才是真正的拿回属于皇家的权势。
未来,刘氏三兴大汉的传言一定会传遍四方,百姓对于天赋皇权恐怕会深信不疑。
到那时,陛下的话语权也会极重,臣子不敢妄夺权势,更别说造反了,稍有不敬都会遭到口诛笔伐。
若真能到那一日,应当也可解除当下的困境。
想到这,崔琰揉了揉眼睛回到座位上,按照往常议郎之职,上书朝堂,劝诫陛下多理朝政,着重把握财政、土建、征兵之事。
建议恢复以往府兵制度,让各地衙署都能自招兵马,用以减轻丞相负担。
当然,这奏疏到了台阁,马上就被送到了丞相府。
曹操看完之后,冷笑了几声,扔进了火堆里焚烧殆尽。
“崔琰以清名存世,一心为汉室,而今也奉先做了亲家,却还是不肯归顺我曹操。”
戏志才躬身道:“据在下所知,他在冀州的时候也是如此,想来不是刻意为之。”
“哼,那倒是,”曹操咧嘴笑道:“他若是连这个都守不住,那崔氏可就真的完蛋了,他们存于世间不就是靠着这个吗?”(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