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刘家,说到底还是刘老爷子做主。 若刘老爷子过了这个坎便直接撇开他们林家,说明刘家见利忘义,并不是一个好的结亲对象。 这也算是变相考察刘家人的品性。 他们林家现在艰难,择亲就更要慎之又慎。 第61章 青山书院】 刘老爷子没想到林家的动作如此快。 从他找到林文杰,到今天拿到河东盐运史的罪证,这才不过三天时间。 手里捏着小册子,心里既是感慨,又是疑惑。 本想询问几句,但林文杰丢下册子就走了。 什么也没说! 林家不是想要结亲吗?按他的设想,林文杰不是应该先跟他把婚事确定下来,然后再把这册子给他吗? 可人家没有,难道他们就不怕他反悔? 他现在有些看不透林家人,决定先把河东盐运史那边解决了再说。 林家这边,把册子交给刘老爷子后,也没催促。 林家人生活如常。 林云珠这个月又去盘了一次账。 这是“悠然居”开业后的第二个月,名气逐渐打开,客源也逐渐稳定。 这个月,“悠然居”比上个月的盈利多一点,有三百六十两。 加上上个月的盈利,悠然居两月盈利有六百六十两。 “甜心坊”那边,虽然是一月下旬才开业,按季结算也还没满三个月。但庞老夫人的掌柜说按照自然月结算,也结了一次账。 本来,林云珠以为一月也就能分个一百多两银子。 哪知,那掌柜说,开春后,各家的花会多了起来。很多勋贵世家都来“甜心坊”预定花会的点心。 这些预定的生意,都是提前做好送上门去,根本不影响铺子里的零售。所以,这两个月,生意相当好。 “甜心坊”开业两个多月,林云珠竟然分到了六百两。 两个铺子两个月进账了一千二百多两,这相当于永宁伯府以往一年的进项。 有了这两个铺子打底,林云珠总算没那么心慌。好歹冬天不用因为买不起碳冻着。 林云珠留了两百两在“悠然居”应急。其余的一千两全部存到了永宁伯府的公账上。 林文杰知道后,收得有些烫手。 这些都是二妹妹凭自己的本事挣的。放在别家,那是女子的私房,以后可以当作嫁妆带出门的。 而且,这两个铺子,府里既没出铺子,也没出本钱,他怎好收? 但想到伯府现在的境况,若不收,维持着也实在艰难。吃穿用度上多少会苛刻到弟妹们头上。 想来想去,就想让林云珠自己留一半。 林文康也觉得没脸,他读了十多年的书,花了家里不少银子,却连个举人的功名都没有。 现在,家里的进项还要靠着妹妹。 林云珠摆摆手,对两人说:“每个人各有所长,哥哥们擅长的不是这个而已。伯府是我的家,即便以后出嫁,伯府依旧是我的依靠。只有伯府好了,我才能好。 现在这个时候,哥哥们不必在意这些小节。我们应该一起努力才是。我能开铺子,就赚些银子补贴家里。哥哥们应该做更重要的事。” 什么重要的事,林云珠没说,但林文杰和林文康都明白。 林文杰的任务是把伯府撑起来。林文康则是要尽快考取功名。 林云紫也赞同林云珠的话,帮着劝道:“现在家里什么情况,大家也都知道。大哥二哥也不要推辞。府里总是要维持下去的。若过个几年,府里进项多了,大哥再把这些银子补给二妹妹便是。” 林云珠点头,现在的大事是要逆天改命。 保命、保命,这是第一重要的。若命都丢了,这些银子有屁用? 如此,林文杰也不好再推辞。 ———— 林文康自从年后,就一直在家待着。 他四处考察一番后,看中了京城附近的青山书院。 这家书院在京城外约莫一百二十里的一座小山上。 据说前朝的时候就已经建立,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关于这青山书院,且不说它前朝的时候如何牛。单是本朝这建国短短二十年,就已经出了三十多位进士。 本朝恢复科举以来,会试不过举行了六届,平均算下来,每一届高中的学子,竟然有五位之多。 可能单听五位,比起书院上百人的学子,并不觉得很多。 但要知道,每三年,全国录取的进士人数也不过两百多人。而全国又有多少书院?还有多少县学、府学? 有些县,可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也出不了一个进士。 林文康说了这个决定后,家里人都非常赞同。 一来这青山书院的确是好,再一个就是离家也近。 林文康提前打听清楚了青山书院的入学流程,就一个人去了书院。 其余人都在家里等着。 林文杰本想陪着他去,也被林文康拒了。 据说,想入青山书院,也不难。 这书院不看出身,不管你是农户,还是商户,亦或是官家子弟。只要三代内没清清白白,通过了书院的入学测试,缴足束脩即可。 不过,听说青山书院的入学测试相当有难度。 林家人并不知道林文康的学识能不能通过入学测试,在家里干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