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172章 老将军,可识得常山赵子龙乎?(1 / 1)

是啊,倘使见援军被击溃,张勋难不成还能安坐城中,岿然不动?

换句话说,别人好心好意来支援你,结果因此而被伏击。

你却在城中隔岸观火,坐视援军覆灭,果真如此,那么以后还有谁会来,谁还敢来支援你张勋?

若因此而再无支援,孤城难守,文聘反倒是真要跟他耗下去了。

是以张勋不得不救,不得不出城来战。

这将是一场远比示弱诱敌,侮辱喝骂管用得多的无解阳谋!

黄祖听闻此计,精神一振,他之所以提议撤军,正是因为张勋一味死守,拖延下去,也不过徒废时日。

倘若能于城外一战,不说能大破张勋,便只将这支援军有所斩获,回去之后也能对主公有所交代,总比无功而返强。

可思及此事,黄祖犹有疑虑,“将军之计,或许高妙,我军若埋伏道路,拦截援军,或可逼使张勋出城野战。

可将军可否想过,倘使我军不能于短时间内击溃这支援军,反被张勋杀出城来,届时腹背受敌,恐招大祸,如之奈何?”

文聘闻言却笑了,“黄祖将军考虑周到,可此中危害,我岂不知?

近闻袁术兴兵北伐,于颍川败曹操,沛国退刘备,其主力更在梁国与曹、刘、黑山、匈奴联军作战。

如此多线作战,以一家敌数家诸侯,其兵力大为牵制之下,短时间内又哪有兵力调拨来援?

此前张勋带来之两万精锐,显然已是寿春最后的底蕴,否则既然还有两万机动军力,此前为何不由张勋一并带来?

近来寿春征募兵力的召令,早已在江淮传的沸沸扬扬,这支袁军恰在此时来援,不是这招募新兵,更从何来?

以此看来,不过是畏惧我大军压境,那寿春阎象病急乱投医之下,急招了些村夫农夫的乌合之众罢了。

以我五万荆州精锐,破此两万乌合新兵,又有何惧?诚如是,黄将军可还有疑虑?”

黄祖闻听此言,正犹豫之间,恰逢此前文聘派出去的探马赶来回报。

“报!将军!

现已探明,敌军所立王字大旗者,乃是来援袁军的主帅,姓王名朗字景兴。”

“王朗?”

文聘乍听此名,不由仰天大笑。

“阎象黔驴技穷,真乃天助我也!”

他说着谓黄祖曰:

“王朗者,名士风流,海内人望,乃是当世知名的经学大家,学识渊博,名满天下。

这要是袁营以他为重臣,负责内政,我必然不敢小觑半分。

可偏偏寿春方面,竟以他为主帅,统领两万乌合新军,简直滑天下之大稽,我还从未听闻他在统兵作战上有什么建树。

黄将军,试问此军此将,若中我大军埋伏,岂不顷刻溃逃?汝可还有何疑虑?”

王朗之名,黄祖亦有听闻。

听说袁军来援的统兵主将,竟是王朗这样一名风流名士,海内大儒,他便也放下心来。

(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