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建安二年春夏之交,积雪消融,春雨绵绵,化作滚滚汉水东逝去。
刘表以孙权为大将,领兵十万屯于汉水之北,欲拒袁术于南。
然,看着蔡瑁强征来的七万刑徒,其皆心怀怨愤,军纪涣散,将校虽严加约束,士卒仍多有逃亡,众人无不以为难堪大用者。
唯有孙权,不知为何,似乎心中早有定计,对此不以为意,反而信心十足。
众人问其缘故,有何应对之法,权只笑而不语。
蒯越为此心中忧虑,遂在孙权议事大帐,召众将商议。
“袁术兵精粮足,麾下孙策、许褚、周泰皆万人敌,可谓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自兵进荆州以来,攻无不克,难有抗之者。
今我士卒皆强行征发而来,人心未附,不如临汉水而深沟,建高垒,待其师老兵疲,拖到寿春有变,其自退之。”
众人皆称善,以为老成谋国。
孙权心思要和内应周瑜配合,打一场大大的胜仗,一举击溃袁术呢,闻听此计,当然不喜。
深沟高垒?这种呆傻的攻城战,周瑜就算想给自己送可都没机会。
毕竟这种呆仗,硬仗,怎么打,打的什么样,几乎一目了然,周瑜就算想配合自己都没机会。
是以没等蒯越继续说下去,孙权已经摇了摇头,“老师谬矣。
正因袁术攻无不克,是以其骄横非常,所谓骄兵必败者,是此理也。
其必轻我兵少,草率进军,若待其渡江半渡而击之,可获大胜!
若能将袁术大军尽灭于此,我等可高枕而无忧矣。”
孙权沉吟良久,将之娓娓道来。
蒯越听此计策,也是皱眉深思。
“半渡而击?袁术用兵多年,近年来更是常有胜绩,我等能想到半渡击之,他如何不知?倘使他不中此计?”
“他会中计的。”
孙权对此似乎信心满满,“他若不中计,他就过不来,我们就成功将他挡在了汉水之外。
可他只要渡水,又不可能一次将十万大军都送过案,必然就会被我等半渡击破!
至于他猜到?他猜到又如何,此乃阳谋,他还能不渡水不成?”
“话也倒是此理。”
毕竟那么大一条汉江就拦在中间,只要渡水必然会被半渡而击,孙权硬要这么说,蒯越也没什么好反驳的,只得暂且压下心头忧虑。
见蒯越神色不佳,孙权又不好向他明言周瑜为内应之事,只得再做吩咐。
“虽权已有定计,但老师老成持重之言,也不得不听。
我意趁袁军未至,在准备半渡而击的同时,命刑徒多造营垒,以备不测。
届时倘使半渡而击,真有意外,我等亦可退守营垒,以御袁军,如此可保万全也。”
“如此甚好,两手准备方可万无一失。”
见孙权当上荆州第一大将后,还是重视自己这个老师意见的,蒯越颇感欣慰,而有此两手准备,众将也为之心安(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