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260章 汉统失辉,谁以继之?(1 / 1)

《册大将军术为汉王疏》

【臣贾诩,顿首再拜。

自长安一别,倏忽数载,臣漂泊四方,每念及陛下之境遇,未尝不感怀而泣下。

今幸闻陛下还于旧都,圣体安康,宗庙有托,大汉有复兴之相,臣虽远在江湖,亦为天下幸甚。

窃以为此天命复归汉室,而社稷有重光之日,幽幽四百载之暗室,因陛下而明,臣怎不喜极而泣,虽远隔千里,亦顿首而拜,举杯遥敬耶?

然。

臣观天下大势,帝星隐耀,汉统失辉,不禁忧思陛下,夙兴难寐。

自董卓乱政之始,诸侯割据,烽烟四起,黎民流离,宗庙蒙尘,臣强主弱,帝王失统,神器更易,天命不垂!

篡逆之臣窃居高位,忠直之士忘身于外,大汉基业摇摇欲坠,野心之辈龙蛇四起,此诚存亡绝续之秋也。

此孟子云: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有汉以来,四百载余岁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袁公其谁也?

幸天不绝炎汉,淮南尚有袁公常怀匡扶之志,有颠倒乾坤之能。

袁公其人也,雄才大略,久怀忠义之心,厉兵秣马,常存兴汉之念。

奉诏讨逆,百姓归心,近闻荆州刘景升,久食汉禄,营图自保,有割据不臣之心,视陛下之蒙难于不顾。

袁公亲率大军,为陛下讨之,护佑荆襄,收复九郡,有安邦定鼎之功。

今南方以定,兵甲已足,淮南拥百万之众,尽归王化,汉军控大江上下,无有不臣。

袁公实有力挽天倾之能,更兼匡扶天下之志,于汉室危难之际,如建木以撑天,称中流砥柱。

臣以为,当此乱世,陛下需重贤任能,以聚天下之心。

若能册命袁术为汉王,既显朝廷识人之明,亦彰袁公兴汉之业!

进则震慑天下群雄,未敢小觑汉廷者,退则激励袁公鞠躬尽瘁,早率天下忠义之士北上勤王,救陛下于曹贼之手,扶汉室于将倾之际。

如此,则宗庙可安,社稷可保,中兴之望,诚可待也。

诩虽不才,敢以微末之见进言,伏请陛下圣裁,莫负袁公之望。

诚如是,淮南百万之师,皆感陛下之德。

臣贾诩,再拜顿首。

天命更易,孰能改之?

汉统失辉,谁以继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金册诏书上,犹有泪痕斑驳。

紧紧攥着手中金册,刘协目光低垂,仿佛又能看见那位再熟悉不过,有些微微发福,看着自己总是和蔼轻笑的先生。

与荀彧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不同,贾先生更像一位邻家长者,富家老翁,总能给自己一种亲切之感。

他看着自己的眸光里没有什么寄予厚望的天命所归,有的只是对一个可怜孩子的小小垂怜。

李傕、郭汜执掌长安的时候,自己的日子远比董卓在时更为艰(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