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正紧,暮云低垂。
在太原府城当中,浑然没有受到金宋开战以后,遍地战火的影响。
城中百姓,仍然如常过着日子。从河北逃难而来的人等,也都投亲靠友的安置下来。
纵然没有亲友,阳曲县也张罗了不少庵观寺院,将难民收容下来,每日计口发放柴米酱醋,还有一口每日几文的豆菜钱。
鞑子虽然撤了,但是这些惊魂未定的难民,也没打算回去河北。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鞑子随时能南下,而河北根本没有人马把守。
就好像大宋放弃他们了一样。
除了大宋逃难之民以外,还有很多从云内诸州逃来,尤其是朔州,依附于银州军团而至太原府城的北地难民。
说起来云内诸州现下也重归大宋治下,可与河北等地逃难而来的百姓还是分出了区别。
这成千上万的难民,附廓搭起了帐幕,掏出了地窝子,在定难军兵马的监督下布列得整整齐齐,一如军中。
难民们依附而居,每日由太原府发放粮米烧柴石炭。
养了这么久,终于有用的着的时候,这几日发的米斗多了一些。
有很多家都没了的,根本就不打算再回去,陈绍干脆又建立了七八个新营头,从老兵中抽调,给他们配齐了军将都头什长。
这些能从鞑子铁蹄下,翻山越岭,逃亡河东的汉子,莫不是身强体健,能熬苦,对鞑子又有切齿之恨。
可谓是上等好兵源。
等于定难军又扩了三千多人马出来!只要装备完全,再借着一冬好好整练教以战阵,从定难军中抽出的得力军将来教习,在大宋境内,就算的上是相当不错的一支兵马了。
放在以前边军武将这般擅自扩充军马,自然会为上上下下忌惮。河东路的奏章不知道要飞多少去汴梁,而朝中诸公也会如临大敌,马上料理定难军。
可是放在现在,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把定难军逼反了,这个责任谁敢负?
以前经常上书要求裁撤定难军的李纲,近来说话都小心了很多,尽量避免提起陈绍。
就算有人还不肯屈伏于这武臣淫威,想朝汴梁告什么刁状,指望朝廷中枢出马收拾跋扈武臣也已经不可能了。
大宋立国这么多年,终于还是到了山穷水尽的一天,这个由武夫一根军棍打出天下来的王朝,最后因为对武人的过度压制,对文官的过分纵容,而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城外有几十骑徐徐归来,在马背上还商量着什么,时不时手指朝北点去。
这些人正是出城沿途巡视的陈绍和太原知府李唐臣。
定难军做事,素来雷厉风行,既然决定了要修路,前期准备已经开始。
从太原一路北上,多有河谷,又有大唐古道,修路倒也不是很难。
只要把路修起来,应州的重要性,又将再上一个台阶。
田间一个中年农夫,看(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