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太大变化。
国营百货商店门前,永远排着长队,人们裹着厚重的冬衣,面容麻木,眼神空洞地盯着橱窗里那些品类稀少、价格昂贵的商品。
货架上依旧空空荡荡,只有最基础的必需品,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匮乏感。
街头的酒鬼似乎少了一些,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人手里都捧着一个棕色的塑料瓶。
上面的招牌很是显眼——远东格瓦斯。
不过,那些眼神迷离、步履蹒跚的酒鬼们,喝的大多不是普通的格瓦斯。
他们追求的是那种添加了啤酒花、口感更烈、带着微微醺醉感的“沙皇格瓦斯”。
这种原本专供特权阶层和有钱人的饮品,如今竟成了底层民众聊以慰藉的“液体面包”,一种酒精的廉价替代品。
供不应求!
沙皇格瓦斯在莫斯科的供应永远紧张。
巨大的需求催生了黑市交易,价格翻了几番。
许多普通工人、退休老人,宁可省下买面包的钱,也要攒着买上一瓶“沙皇”,只为在寒冷的冬夜里,感受那片刻虚假的温暖和迷醉。
然而,莫斯科最大的变化,并非在明处,而是在这看似混乱却又有其“秩序”的阴影之下。
帮派!
这个词语,如同瘟疫般在莫斯科的地下世界蔓延。
苏联摇摇欲坠,各加盟共和国离心离德,动荡不安。
无数不安分的人,如同闻到血腥味的秃鹫,从波罗的海三国、从高加索山区、从中亚的斯坦国、从乌克兰的动荡之地,纷纷涌向这座昔日帝国的核心——莫斯科!
他们带来了各自的野心、凶狠和生存法则。
火车站、市场、废弃工厂、偏僻街道……这些地方成为了新的“领地”,被不同的帮派势力瓜分、争夺。
斯拉夫人组成的团伙,凭借着本土优势和人脉,盘踞在核心区域。
高加索人以其彪悍和抱团著称,控制着特定的市场和运输线。
来自中亚的斯坦人,则以其人数众多和坚韧不拔,在底层劳力市场和某些特定街区站稳脚跟。
混乱,不再仅仅是波罗的海的独立呼声,不再仅仅是边陲加盟国的动荡。
它已经深入到了苏联的心脏。
只是这种混乱,对于那些高层人士而言,是“看不见”的,
或者说,是“不重要”的。
他们关心的,是权力的更迭,是政治版图的划分,是国际舞台上的博弈。
而对于站台上这些裹着破旧棉袄、眼神焦虑或贪婪的小民来说,政治太过遥远。
他们每天面对的,是食物的短缺,是价格的飞涨,是生存的挣扎,以及……无处不在的帮派威胁和随之而来的暴力。
雅罗斯拉夫尔火车站,九号站台。
这里,已经成为莫斯科地下世界争夺最激烈的焦点之一!
原因无他——K3!
这趟从遥远的东方驶来的国际(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