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正文 九章 火炮(1 / 1)

欧洲火炮铸造从16世纪以来一直采用泥范整体模铸法,在给实心火炮上钻孔的实践据说开始于1713年,在英国伍利奇的皇家枪炮铸造厂,泥范整体模铸法一直延续到177o年以后。wwW。QuanBeN-XiaoShuo。cOm英国的铁器制造者威尔金森(1729-18o8)开出一种改进了的给火炮钻膛的机器,这才有所改变。而瑞典国内,也是最近两年才开始引进这种机器。

同欧洲的铸炮技术相比,中华国领先的太多了,而且作为主要材料的铜,中华国可从不缺这个。在建阳五年后,中华军再次兴起了新一轮的武器淘换,这次自然不是刚刚配足的步枪,而是大炮。拥有了足量的铜矿资源,青铜炮、黄铜炮逐渐替换了主力部队的铸铁炮,同时也为各地的守备团增编了炮兵部队。

黄铜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如果只是由铜、锌组成的黄铜就叫作普通黄铜。如果是由二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多种合金在21世纪就被称为特殊黄铜。如由铅、锡、锰、镍、铅、铁、硅组成的铜合金。

黄铜有较强的耐磨性能。特殊黄铜又叫特种黄铜,它强度高、硬度大、耐化学腐蚀性强。还有切削加工的机械性能也较黄铜材料突出。由黄铜所拉成的无缝铜管,质软、耐磨性能强。

当年,梁明最主要的工作用料就是黄铜。

虽然用液态青铜、黄铜铸造的火炮比不上锻造出的火炮结实,可用了撞击冲锤进行炮管自紧后就相差无几了。

冲锤为圆锥头铁棒,其直径略大于炮管内径,受到锤击时挤压青铜身管,使其内侧炮管材料永久性变形导致内径增大,外侧炮管材料形成向内的应力,从而增加炮管的抗压能力,效果相当于炮管厚度增加5o%,同时具有消除炮管内部细缝延长炮管寿命,增加炮管光滑度减少形变的效果。

这种技术是梁明并不熟悉,他在前世加工制作模型炮的时候,都是拿去让别人代做的,不过自己也跟着去了几次,看了个大概。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多根冲锤,锤头直径变化幅度以不引起炮管外径变化为限。而实际数据则是在报废了百十根炮管后才通过试验得出的。

梁明掰着手指头算了算,材料费要比欧洲的少个三成,人工费就少的太多了,按现在欧洲的前装青铜炮制作的话,成本费降低一半是不成为题的。而最大的好处是度,自己这产出五门火炮耗用的时间也不见得比欧洲多。

要是基加斐还打算购买舰载炮的话,那赚的就不是五成了。中华国生产的铸铁炮,不但在成本远远低于此时的欧洲,上在质量和度上也远远好于用泥范生产的欧洲铸铁炮。而海上战舰载炮有多,炮位也重,梁明估计里面的赚头绝不是青铜炮可比的,现在就是不知道人家愿意不愿意订购舰载炮,若仅仅是6军的青铜炮…………

同欧洲如今的火炮相比,中华军的大炮还是占优的。原因主要是两个,火药和射。

配方最佳地颗粒火药。这已经是中华国如今所能做到地最好地了。梁明知道火棉(硝化纤维。也就是无烟火药)是怎么做得。在前世他自己就动手做过那玩意。只要有只够地硝酸和硫酸就可以了。

硫酸。很容易就解决了。绿矾油一千多年中国前就有了。从国内请了几个也就解决了。硝酸。麻烦了一点。但去年从欧洲弄来铅室法制硝酸工艺后。也就解决了。(浓硫酸和硝石共热)

可改进射药地根本难题是火棉地不稳定性。多次生爆炸事故。可梁明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他心里知道将硝化纤维溶解在乙醚和酒精里。在其中加入适量地稳定剂。成为胶状物。通过压成片状、切条、干燥硬化。就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火药。但是乙醚和酒精好解决。可稳定剂呢?梁明可不是学化学地出身。稳定剂他会用。可不会照。他前世地那个年代。稳定剂市场里摆着卖地。缺了买一点就是了。那东东又不是火药。属于国家管制品。自己只能偷偷地弄一点。好跑到野地里放几枪。过过瘾。

现在那东西已经处于封存状态。梁明只盼着从欧洲能(主要是荷兰)弄来几个化学家。已解燃眉之急。

火药好。射程自然就远。依现在地水平。中华军地大炮本可以打地更远一点地。虽说现在地也不近。(史书上记载地明末红夷大炮。十里。)

主要原因就是出自大炮地本身。中华军配属地大炮看似后堂跑。可准确地说仅仅是弗朗机炮。也就是大号地“子母炮”地改进版。炮膛地密气性好了一些。装卸也方便了不少。射是相当快。但有一点始终解决不好。那就是子铳和炮膛之间地缝隙。虽然不大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火炮地射程。

梁明之所以在全军装备这种影响射程的火炮,一是因为欧洲的更短;二是因为现在炮击的误差太大。你射程再远,打不到人也白搭。

这几年的安定期间,中华国一直在全力的研制真正的后堂跑,可进展不大。梁明的手艺活范围很杂,从枪炮到战舰模型,再到马车、刀剑,可谓是杂而不精。再说喜欢大炮的也多是奔着前装滑膛炮去的,不说是不碰到要求后堂跑的客人,就是碰上了,梁明也接不下,后堂炮太复杂了。而没了他的大力指导,单凭从景山炮场拉来的那批人,进展度可想而知。

不过好歹还是有些进展的,枪炮监的那批人对于炮闩是两眼一抹黑,可几年下来在经验的基础上还是出了几个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