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太平道

第84章 起事之后,能随我等向东的,只有渠帅(1 / 1)

落英缤纷的颍水河畔,是士族踏春文会的桃林竹席。阡陌连横的河边田地,则是世家大族躬耕的富饶庄园。而远离河畔、显出干涸的小块田地,那一片片简陋破烂的茅屋草屋,才是颍川乡间凋零的村庄。那些衣不蔽体的穷苦农人,那些皮鞭下忙碌的佃户,才是汉末天灾、税收与兼并中,艰难挣扎的上百万颍川黔首!

“呼!颍阴县到了!”

颍阴是一座大城,规模比许县大上不少。西汉时,这里是颍阴侯灌婴的封地。颍阴侯传承三代后,封地被朝廷收回,重归颍川郡颍阴县。到了眼下的东汉,这里则是州郡大族颍阴荀氏的所在地。颍阴荀氏枝繁叶茂,各支族人数以千计,“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这颍阴县也就姓了“荀”。

“荀氏一族家风严整,善于治理庄园。荀淑荀季和名满天下,声望极隆。他与党人关系密切,被党人名士李固、李膺,称为‘老师’。荀季和有八子,都是才俊之士,也被士族党人赞为‘八龙’,这就有了八支嫡系。”

“据说,荀氏嫡系居住的旧里曾叫‘西豪里’。但因为荀淑有八个出色的儿子,而黄帝之孙的高阳氏颛顼,也有八个儿子前颍阴令苑康,就亲自赞扬,把荀氏居住的‘西豪里’,改名叫了‘高阳里’。这是称赞荀淑的德行名望,如上古帝裔的高阳氏颛顼一样啊!”

听到这一番描述,张承负遥望着远处连绵的荀氏里坊,眉头渐渐皱起。毫无疑问,颍川荀氏,是这个时代的最顶级的郡望世家,是能在党人与宦族间分头下注,依然保持天下名望的豫州大族!

以荀氏如此庞大的宗族规模,这一族所掌握的田地人口,至少能达到十万亩、二十万亩!而归附荀氏的佃农,也数以万计。在汉室秩序未曾崩塌的此刻,荀氏宗族的强盛,远远超过了冀州的清河崔氏、兖州的东阿程氏,甚至就连成武段氏的十常侍家族,都无法与他们相比!

而这样一家清望的世家大族,既然在颍阴开枝散叶,牢牢掌控一县之地.那也就意味着,朝廷在颍阴根本收不上税来,这一地的百姓税基,已经尽数归于世家了。

“走吧!我们不入城,还是去城外。嗯,颍川一带,是大禹故里,东岳天齐庙比较少,禹王庙更多些。你三师叔,眼下就在城外的禹王庙等我们!”

“诺!”

众人脚步不停,绕开颍阴城,往西南走了数里,就到了城郊的禹王庙。大禹出生的禹州,就在颍川郡,这一带的大禹祭祀传承古老,也很是兴盛。颍阴的禹王庙传承多年,庄严肃穆,立于濮水河畔的高冈上。整座庙宇面南背北,屋脊高耸。丹瓦虽旧,然不失威仪。风吹铜铃,声声如警世之音,真是好一座古朴的大祠庙!

“太平黄天!”

等众人一入庙宇,(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