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211章 文渊阁应对(1 / 1)

还有两天,朱寅就要离京了。

虽然皇帝懒得召见,可内阁辅臣们却没忘记传见朱寅。

大明最高军事机关其实是文官内阁。科举文官掌管兵权,这是土木堡之后的政治正确。

任命将帅、调度兵马、审计钱粮、筹备军器…甚至行军路线、战略方针,全部是朝中相公们筹划定策。

而前线统帅的发挥空间却是极其有限,也就剩下训练兵马、战术指挥、率军上阵、督战等具体事务。

朱寅作为监军巡抚,代表文官出征,才是平叛的真正统帅。戚继光说是挂帅大将,其实战略上还要受朱寅节制。

所以内阁才必须要召见朱寅,面授机宜。以便让朱寅贯彻执行朝廷制定好的战略方针。

要问统兵大将戚继光的意见,那还重要么?武人听话执行朝廷的军略就行了。

至于阁老相公们是不是打过仗,知不知道前线的地形实情,知不知道怎么打败敌人…那肯定是知道的罢。

因为这些书上都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没有相公们不知道的。能熟读圣贤书,兵书战策当然不在话下。

打败了这么办?

那肯定不是战略失误,多半是将领无能胆怯、贪墨军饷、违抗军令、桀骜不驯。

否则,没有失败的道理。

这就是明朝武人的可悲之处。

朱寅只是个做官才几年的文臣,靠几篇八股文骗来的功名官位,本官也就是正四品的佥都御史,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

戚继光却是正一品的左都督,戎马数十年,大小百余战,乃是当世名将。

可是这个当世名将,却要受到朱寅的节制。

这不悲哀么?

当然,朱寅去内阁不仅仅是接受阁老们的战略指点,还要取回檄文。

按照制度,这种出征檄文也是内阁文书中的一种,必须内阁来审定、签发。

因为进入内阁比较隆重,朱寅穿的是公服。

他的四品文官公服,胸前绣着一寸五分的小杂花纹,头戴展脚幞头。腰间玉带上挂着入宫牙牌,脚下描金绣彩粉底朝靴。

相比戴乌纱、戴补子的红色常服,公服却是威风多了。

朱寅从午门左掖门入宫,过了金水桥,从东墙进入会极门,来到文华殿之南的文渊阁。

所谓的政府,就在这大名鼎鼎的文渊阁了。大明两京十三省的运行中枢,就在此地。

朱寅对这个地方已经很熟。文渊阁一分为三,西制敕房、内阁朝房、东诰敕房,全部隶属于内阁。

所谓的入阁,其实是“入直文渊阁”。没有这个头衔,就算你是三殿、二阁、二坊大学生,那也不是辅臣。

在这里办公的不仅有内阁辅臣,还有中书舍人,值班宦官。

朱寅到了内阁朝房,在门口验了牙牌和文书进入。值班宦官立刻通禀道:

“诸位相公,钦差巡抚宁夏参赞军务、佥都御史朱寅入见。”

王锡爵低沉的(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