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第361章 四月大事记(1 / 1)

一番深入的彻底的,一步到位又循环往复的学习后,余切翻身下床,给港地文学刊物《港地文学》回信。

这份杂志创办于他《团圆》写出来后,大约是1985年春天。

中英谈判后,新化社和当地爱国文人联合创办了《港地文学》,为了迅速建立起属于中国人的文学基地,团结好各方;《港地文学》被要求不区分左右,只要是有益的都能刊登。

实际上,为了让港地文人放宽心,整个1985年《港地文学》几乎没有一个左翼作家的身影。

到1986年,才终于有第一个明显的左翼作家文章《闻一多先生的画像》,自此完成了无分派系、无分年龄的办刊奇迹。

到86年年末,有关协约商讨后,大局已定。《港地文学》顺势邀请余切写一篇祝语,表达对海外华人文学界的祝福。

这一步也是很小心的。

余切的立场很明显,他自己是成员,他老师干脆就是个地下党,他从不隐瞒这一点。然而,他是罕有超越了意识形态,在整个华人世界享有盛名的作家。

而且他是个年轻人。

正如《港地文学》这份约稿信中所说:“我们的创刊词当时就想请你或者查良庸先生来写,但你们却闹得水火不容;考虑到当时才刚刚发生电视辩论,我们担心这样的邀约,可能引起文学界的过度反应。”

“但好事不怕晚。新时代需有新气象,如今九龙城寨已开始规划拆迁,一些隐秘资料披露出来,简直骇人听闻!查先生为当年的事情做出过反思……现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将要到来,我们将无分天南地北的欢聚到一起。”

“基于此特发出邀请,完成两年前的约定。”

月明星稀,余宅却很亮腾腾。

余切在文章中写到了大陆现在年轻人的思想,指出在港地同样有做生意大于一切的习性。他重新回顾了自己《团圆》那部小说,那是一个“一男一女两个大陆青年,在港地孤苦无依的生活中产生了真爱”的故事。

角色均是大陆来的新移民。

他一下有很多话很要说:上一个任务完成了,新的斗争又开始了。如何弥补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

如今大陆学界渴望对外交流,港地高校正是这样的窗口,工商界也是如此。

小说里面是两位青年远赴港地,而在现实中,也要港地的人才来大陆发挥才能……现实并不像《团圆》那样含情脉脉,时代的巨变和沧桑被青年人的爱情所隐藏了。

总有人说,余切轻描淡写了苦难,他的小说总有一个温暖的结局。管谟业说他“夺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桂冠,刻上了他个人的印记,变成一个金箍圈,又画上一个圆,不许别人逾越这雷池一步”。

然而余切只是觉得,苦难本身不值得被拿上放大喇叭,亲身经历过的人,一定知道这(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