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反转,燕大是来聘请余切做教师的。
当时大学生一毕业就能选择留校任教,不过,到底是做讲师还是做教授,差别是很大的。
以西语系的俞敏宏为例,他做英文教师的工资达到了八十块钱一个月,远高于全国平均标准,然而由于通货膨胀和薪酬体系失衡的因素,俞敏宏在首都日子仍然过的很拮据。
哪怕他是堂堂大学教师,也想要蹭学生的免费排骨来吃。
这种情况在做了教授后就彻底扭转了,文学院的季线林有一本书叫《漫谈消费》,上面谈到他在五十年代工资已经达到345元,加上社科院的津贴,他工资达到了450元。
到九十年代初,季线林的工资已达到一千二三百元一个月,而这仅仅是季教授的一部分收入,作为最老的“老一级”教授,季线林还有大量的稿酬、版权费等收入。
所以为啥丁磊孙想办法把老季开了呢?
实在是给不起了。
他一个人比十个老师的收入还高。
“余切当然是我们的人,可是余切的待遇怎么样?”胡岱光替余切问了这个问题。
丁磊孙诚恳的说:“我校完全按照海外人才的标准,来对余切进行定级。你暂时按照副教授的标准发放津贴,但要在你毕业后,余切,你能不能接受?”
津贴不津贴,余切倒是无所谓,这个海外人才是什么情况?
余切纳闷了:“我既没有读博,也没有在海外进修过,我究竟是个什么海外人才?”
“视作为‘海外人才标准’!”丁磊孙强调了这个词。
胡岱光倒是一拍脑门,明白了:这是眼下高校届的一个定级bug。
丁磊孙随即向余切解释:
“正常来说,研究者的晋升顺序是博士、博士后(助理教授)、讲师、副教授,正教授。这是我之前参观哈佛大学后学来的,已经在西方实行了上百年。”
“然而,这套体系对洋博士是不管用的,因为就学术水平来说,我们现在部分领域的土教授可能不如别人的博士,那别人凭什么要从外国回来?”
“所以,虽然回国的洋博士名义仍然需要走这一套流程,实际上在一两年内,就会被转正为正式教授。我们也确实需要这些年轻的血液。”
这下,余切也反应过来了。
国内的教职体系改开后长期处于混合状态:既有传统体系,又有学来的西式助理教授制度,丁磊孙就是看准了后一个。
但这还是不行啊!
万一将来有人说我走后门怎么办?
我实力不允许我走这种捷径啊,没必要。
余切表露了自己的担忧:“你怎么来认定我属于海外人才标准?”
丁磊孙大笑道:“凭什么?就凭这个!”
他从随身携带的文件夹里面,拿出一份今天的报纸,上面正是“港中文欲聘请余先生做经济学院教授”的报道。(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