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联合技术实验室内,还算安静的环境下尤为显得徐铭的动静很大。
瞬间吸引现场其他人的目光,纷纷投来好奇眼神。
能够坐在这里工作,其具有的编程算法水平,基本都到比较高的水平,并且参加过相关项目,可面对徐铭编写代码的速度却忍不住张大嘴巴。
心中不由浮现出一个问号。
这确定不是在乱打?
距离徐铭最近的郭昊强,因见识过类似操作,知道徐铭当初可是通宵完成曲率补偿模型。
于是相比其他人表情还算平静,扭过脑袋看向屏幕中快速写出的代码,略作迟疑后主动询问一句。
“徐师弟。”
“你这是要编写程序算法?”
“脑海里有些想法,就打算弄出来验证下试试。”徐铭双手动作不停嘴上开口回复一句。
他这话确实没乱说,虽圈定出几个可行方向,但能否起到作用还属于未知数。
眼下只能算是试错的阶段。
只不过在信息学科提升到3级之后,他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算法减少试错周期,避免浪费掉太多的时间。
“这样啊。”郭昊强闻言脱口回答。
但随即便涌现出一股失落感,整个人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
主要他和徐铭共同被安排进来攻关算法,结果现在徐铭都有了相关思路,而他在多路径抑制问题上却依旧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建树。
正所谓凡事就怕比较。
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自己给自己压力。
好在他不是首次和徐铭合作,深知天赋这种东西单靠努力基本没啥用,倒很快调整好变化的心态,将自己的作用定位在学习和积累经验上面。
但作为第二小组名义上的组长姚伟泽来说,对此则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他可不认为,徐铭这种乱敲一通,快速编写出来的算法能有什么作用。
首先对于徐铭在数论领域取得的成就,他本人是非常佩服认可的,毕竟数学年刊的含金量可是学界公认。
获得燕大年度人物学术之星奖项,被数学科学院直博那都再正常不过。
不过理论纯数上的进展,和具体项目是两回事。
正常情况下,需很多年才能转化为应用。
尽管在奥运场馆无线定位模型上,按照许崇兴教授的说法做出了贡献,但其复杂程度和卫星定位的多路径抑制问题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要知道他们第二小组这大半年以来,面对算法端的问题都未能有大的突破。
更何况徐铭虽也算信院研究生,本质更偏向于纯数理论数学领域。
念头停留在这里,他最终还是主动站起身,迈步走到徐铭和郭昊强跟前关心了句。
“两位师弟,今天时间不早了,赶紧回去休息吧。”
“编写算法是个精细的活,有我们这些师兄在,你们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
徐铭停下手上动作,尽管依旧精力充(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