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笑意吟吟:“反正朕并不指望这些人对朕和大唐都忠心耿耿,他们只要能够来降我大唐,对大唐表示自己的忠心就够了。”当时,只要有这么个“洛阳四周,莫不响应,各地纷纷相次来降”的架势就可以,反正他要的是一个大势。
反正,随着来降的州县日渐增多,洛阳不过是一头困兽、只能不甘心地挣扎罢了。
何况,此次对王世充的作战,除了胜利和名望等方面的收获外,此时他还又收获了一员大将,那就是随着洧州来降的张公谨,玄武门一事中的重要人手。
宋朝,开宝元年。
虽然对唐朝、唐太宗的某些方面有些诟病,但对于王世充,赵光义的评价还是和唐朝一致的:“王世充,不过一介小人,还是一个性残暴、喜杀人的小人。何况,此人行篡逆之事,擅王僭帝,一直都在自取灭亡,败于唐朝手中再自然不过。”
而且,各地有这么多墙头草,和他用人方式也有关系,难道他一味任用王氏亲族就对了吗?
不说王世充在政事上的种种做法,就单论他以臣子之身、行篡逆之事,就是各个正统皇帝们必然无法容忍的——这样的人必须大加批判,不能让他成为什么光辉形象!更何况,王世充本身的形象也并不光辉,猜忌、株连等等行为,就是最明确的证据。
【在这之前,王世充发现情况不妙,就尝试和李世民谈判。
但王世充的诉求是他要洛阳,理由就是隋朝灭亡以来,“长安、洛阳,各有分地”,既然如此,我守着洛阳,你们占据长安,做一对和睦邻居又有什么不好呢?
这样的条件李世民可能答应吗?当然不可能,换成谁都不可能。
于是,李世民很官方地回复了王世充:“四海之内,皆承正朔”,要是你现在愿意弃暗投明、投奔大唐,还能保证你的荣华富贵,但若你依旧执迷不悟、想要用武力抗拒,那就没办法了。
随后,李世民带着五百骑兵侦查情报、勘察地形的时候,再次与王世充相遇了,此时王世充带着一万多士卒。
坦白讲,王世充在战场上抓机会的能力还是可以的,从之前打败李密的时候,就是趁着李密连阵势都没摆好的时候,而李世民带领轻骑出行也被王世充抓到了好几次。
但这次,王世充还是没有成功,虽然他的将领单雄信很勇猛,但李世民身边同样有一个勇猛的将领,尉迟敬德。
单雄信本来想要长枪直刺李世民,结果被尉迟敬德截杀于马下,随后尉迟敬德就掩护李世民逃出了重围。】
汉朝,元狩四年。
虽然不清楚这些历史,但经过之前的观看,自认为对李世民已经有所了解的刘彻总觉得这事儿还没完:“李世民就这么跑了?不应该啊,朕觉得这件事情还没有结束,(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