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第119章 入场券?(求9月月票推荐票追读)(1 / 1)

周志远补充道:“我同意伊莎贝拉的分析。从技术上讲,这些调整都可以实现。

北美版的调整主要在香料配比和甜味剂替换,成本变化不大。

日本版因为要增加真实果汁含量,成本会上浮2-5%,但考虑到日本的消费能力和我们寻求的溢价定位,是可以接受的。”

陈秉文拿起盲测统计数据,目光在数据表间来回移动。

北美市场要的是爽快直接,不能有化工感;

日本市场要的是细腻自然,还得有文化亲近感。

这看似是口味调整,实则是消费心理和文化的博弈。

前世,红牛在欧美所向披靡,塑造了整个能量饮料品类。

但在日本,它却始终是个“叫好不叫座”的另类存在,销量远不及本土那些看起来像小药瓶的力保健或奥乐蜜C。

核心原因就在于,日本市场早已被本土品牌以“保健品”的形式,牢牢占据了功能心智。

提到补充能量,日本消费者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那些100ml抗疲劳、补充营养的棕色小瓶。

而红牛,无论全球其他地方多么成功,在日本仅仅是一款“清凉饮料水”。

因为,日本的红牛不含牛磺酸。

此外,产品形态和消费习惯也完全错位。

日本人习惯了一口闷的、单价低廉的小瓶装“药饮”,用于快速提神。

而红牛250mL的碳酸铝罐,更像是一种需要慢慢喝的休闲软饮,无论是在通勤电车上还是办公室,都显得格格不入。

“本土品牌的渠道壁垒、根深蒂固的消费认知、以及产品形态与使用场景的错位.”

陈秉文在心里默默总结着前世那个失败案例的教训,“脉动绝不能重蹈覆辙。”

“可以。”他最终拍板,“就按这个思路走。

不过针对日本市场,我们的策略必须更高明。

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融入他们的文化环境。

调整风味时,不仅要考虑好喝,更要思考如何通过风味和包装设计,传递出一种日式美学。

我们要让消费者觉得,喝‘脉动’不仅是为了功能,更是一种有品位的选择。

伊莎贝拉,你配合周教授,争取尽快拿出北美版和日本版的改良小样。

进行第二轮盲测,如果数据显著改善,就立刻联系三得利和可口可乐北美和欧洲的渠道,准备小批量生产铺货测试。”

“没问题。”周志远和伊莎贝拉异口同声应道。

十天后,陈记食品富源分厂。

劲霸浓缩粉自动化生产线已然停歇,最后一箱贴着“劲霸速溶粉”标签的纸箱被工人熟练地封箱、码放整齐。

王建军和李国伟站在成品区前,身后跟着几名神情干练的随员。

他们仔细查看着纸箱的封装,甚至随机打开一箱,抽查了几袋速溶粉的小包装。

王建军捏着一袋速溶粉,仔细看了看,满意的点点头,“陈老板,(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