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韩信

第242章 德治与法治(1 / 1)

“见过仲尼先生。”

从拱门出来后,韩信就看见不远处,一株高大的杏树底下,几十号人围绕着一个身材高大的老者而坐。

他当即朝着老者走去,在距老者五步开外的时候,韩信就躬身行了一礼。

这一礼,他不为孔子创下的儒家学说,只为孔子教书育人的伟大情操。

“子渊,这是?”

韩信等人的出现,让孔子等人一楞,见自己最喜欢的弟子颜回也在众人中央,孔子连出声问道。

“这,这……”

颜回一阵为难,他不知道怎么介绍韩信等人,难道说对方在外面说老师的好话,我就把他们带进来了,如今在此的都是同门师兄弟,这让颜回怎么都无法说出自夸的话。

“还是我自己来吧,小子韩信,拜见仲尼先生。”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教师之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次小子特地带家人前来拜会先生。”

韩信见颜回吞吞吐吐的样子,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于是他自己笑着拱手道。

话毕,身后的典韦等人也是抱拳道:“见过孔圣人。”

“不敢当,孔丘何德何能当得圣人之称,诸位小友快请坐。”

孔子抚着长须欣然道,他为自己的成就被人认可感到高兴,周围其余人等也露出了笑容。

“小友风采绝伦,想必出生不凡,我等正在研讨德治之论,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小友不妨在此听听。”孔子道。

“如此,打搅诸位了。”韩信点点头道。

“夫孝,德之本也,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众人端坐,孔子开始了他的讲课。

“夫子,请恕小子无法苟同夫子的言论。”

韩信凝神倾听,孔子的德治从孝道说起,还以‘夫孝,德之本也’点题,可是他听了一会,实在忍不住打断了孔子的话。

韩信暗道:这儒家的思想确实诡异,比如父亲有错,做儿子的去举报,儒家认为应该处罚儿子:竟然举报你老爹,你不孝啊!

鲁国有人去打仗,总是逃跑,问他何故,说是家有老父,怕死了没人照顾,儒家认为应值得奖励:孝顺的人应当做官才对啊!

这种不分是非的孝在韩信听来,已经不是简单的愚孝能形容了,这就是那些贪生怕死的人在借着儒家的孝,躲避战事。

哦,难道其他勇敢作战的人家里没爹没娘不成,这些逃跑的人不惩罚不说,还要奖励当官,如果真这样,那天下才彻底大乱了。

面对孔子和众多孔门弟子的目光,韩信施施然说出了他的想法,而孔子和在座的孔门弟子也没有因为韩信反驳了他们的学说就暴跳如雷。

反而不管是孔子还是众多弟子都陷入了沉思,这一点让韩信很满意,犯错不可怕,尤其是这个时代各种学说还未建立完善的时候,怎么可能没有错误的论断呢。

就怕的是,当家人明知道自己言论有错,还因为固执或为了面子不肯纠正。

“那不知道小友如何看待德、孝之说?”孔子道。

“百善孝为先,授人以德,仲尼先生的这些观点我是认可的。”韩信道,“不过世人做事当内以德,外以法约束,如此才可减少纷争。”

“法?”孔子和众人面露疑惑。

“不错,正是律法,治上者告诉百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可以做的事做了就要受罚。”

“如此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再辅以德论,当天下大治。”韩信道。

“小友学的是管仲之学?”孔子道。

“非也,某之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坐于地上的韩信微微抬头,对上孔子深邃的目光,然后在所有人呆滞中一字一句道。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如果说前半句话让孔子等人震惊的话,后半句话就直接吓得孔子差点跳起来,其他弟子也一脸惊骇地看着韩信。

这人简直是疯了,在这个王大于法的时代,还没有人敢这么说话的,如果传出去,不定要连累家族。

“咳咳,我看小友风采绝伦,当不是普通人,出门后,定不可如此说话。”

孔子平复了下心情,当即严肃地道,说话的同时,他还环首四顾,见其他学生也点头时,才放下心来。

他不想从自己的家里传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行,那样简直自绝于各地诸侯了。

“仲尼先生,可知某是何人?”

韩信微微一笑,对于孔子和其弟子的反应他有所预料,他的话在这个时代的人听来,确实是匪夷所思。

“不知小友是?”

孔子和门下弟子看着韩信那一点也不在乎的样子,顿时在心中猜测起来,能在大庭广众下发表如此惊世骇俗言论的人,不是傻子,就是后台背景很大,眼前之人当属后者的可能居多。

当下,众人纷纷看向韩信,想听听他有什么来历。

“朕乃大乾之主。”韩信缓缓起身道。

静。

庭院里一片寂静。

孔子和众弟子怎么也想不到眼前男子就是出自东南的大乾之主,让他们改变行程,匆匆回国的大乾之主。

“距离曲阜不过咫尺距离的乾国军队,是你的麾下?”安静过后,孔子也起身看着韩信道。

“不错。”韩信迎上孔子的目光,坦然道。

“为何?你既同意老夫的德治,为何掀起战乱,杀戮无辜百姓。”孔子眼睛一眯,冷冷道,亏得他刚才还这么欣赏对面的男子。

“以武止戈,长痛不如短痛。”

“只有把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太平了,世间才会无战争,如今这诸国纷乱,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

韩信环顾所有的孔门弟子,掷地有声地道,他这些年来一直在这么做,每攻下一处地方,就让那里的百姓过上了比以往好更多的生活。

所以,他问心无愧。

“荒谬。”

孔子想也不想反驳道。

统一天下,谈何容易,那些掀起战争的诸侯,哪个不想一鼎宇内,可是谁又有这个能力做的到,如果一来,还不是苦了百姓。

什么以武止戈,再他看来不过是借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