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起南国

第四卷 伐天下 第一百三十八章 复国为明(1 / 1)

()过了好半会儿,孙延寿就见到一个jīng壮黑瘦的汉子大步踏进了书房,这汉子八字眉朝两边开,鼻头高高隆起,下巴刮的干净,清瘦的脸庞上有着两只不大的眼睛,但是,偶尔在一开一合间,还可以在那双眼睛里看到几分不同凡响的jīng光。Www!QuANbEn-XiAoShUo!cOM

不错,这人就是孙望麟,此番他来见孙延寿,身上只披了件洗的发白的外衫,腰上虽没饰剑,但他却还习惯xìng的把左手近大垮,摆出副随时可以出击的模样。

二人寒暄过后,孙延寿略一沉吟,最里便说道“兄长,今天我喊你过来,是想给你看件东西”。

孙望麟来这第一百三十八章 复国为明之前只以为孙延寿是想向他咨询些北伐的事情,哪知道甫一出口却完全不是一回事,肃穆的脸上微微挤出一丝笑意,却听他嘴里道“喔?不知是何物?”

深呼一口大气,孙延寿随手递出了那玉牒以及血诏,双手递出的同时,他拿眼睛紧紧的盯住了孙望麟,试图可以在对方的脸上瞧出点端倪。

哪知道瞧了半天,他那便宜.义兄的脸上的肃穆表情自始至终未曾变幻一分,迟疑的问了一句,孙延寿嘴里道“不知义兄以为如何?”

“这是好消息,这样一来我们就师.出有名了”孙望麟的话音和他的表情一样,依旧一成不变。

心里面像被猫抓的一样痒痒,.孙延寿继续问道“兄长就没有别的什么想法?你我兄弟,你要是真的有什么意见,不妨说出来,我不会往心里去的。”

听到孙延寿这番言语,一直老神自在的孙望麟顿.时不清不淡的瞥了孙延寿一眼,嘴唇微开,从牙第一百三十八章 复国为明缝里迸出这么几个字“义父把我养大成*人,既然这是他的意思,我又怎么会有别的想法?”想了想,他又补充道“你我兄弟虽然接触不多,但咱们二人都是义父养大的,养育之恩与天齐、与地平,义父怎么说,我便怎么做。你要是担心广西老卒有所异动,这点大可不必,如果有事,我自然会出面料理,真的不行的话,我会为你解决后患!”

孙延寿心中大乐,也很是感动,之前他就怕这位能.力惊人的义兄心有异议,所以他才在第一时间把对方唤来通了通气,哪知道自己的便宜老爹孙龙就算死了,可还是留给自己这么一笔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的名称叫:施恩。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孙延寿才算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

双手抱拳做了揖,孙延寿嘴里道“兄长说的是,那.一切全都拜托兄长了”。

“嗯,举手之劳,此事你决定何时大告天下?”

话到说到这份.上,孙延寿自然也就没有继续隐瞒了必要了,“不瞒兄长,刚才牛先生还到我府中来,想劝我自立为王,我便将我的身世说与他听,之后我们便决定先引导市井流言,然后再择机而动。

重重的点了点头孙望麟出言道“不错,这是老诚谋国的想法。”

听见对方表示认可,孙延寿的心中终于松下一口大气,这时节,没有忠心不二的手下,没有勇猛无敌的打手,绝对是寸步难行、寸功难立。

也是想到这里,孙延寿才决定率先告知孙望麟,毕竟他可是两广军中最勇猛的大将!有了他的支持,起码广西老卒那里不再会有任何异议,老卒那里没了异议,新卒这儿就根本不需要担心了,没有孙延寿,根本就不会有这些新兴势力的今天。

依附孙延寿而存在的各个新兴世家、商人豪门乃至权贵都巴不得孙延寿活的再久一点、兵力更强一点、手段更利落一点,这样作为小弟的他们才能混一口饱饱的饭食啊!说不定孙延寿大口啃过的骨头上还有几块不小的肉丝呢!

一晃又是半月过去,这半个月的时间,孙延寿的暗影卫全盘出动,他们极力引导市井流言的走向,现如今钦州一地、两广要冲几乎人人都在猜测孙延寿的身份,有的人说他是青莲下凡,前来解救世人与苦难;有的人说他是朱皇爷重生,为汉人争一口气;更有人似鼻子似眼的说他孙延寿是天上星君下凡……总而言之,如今孙延寿已经被神化了,别说他要复国,就算他要百姓节食一天,只怕百姓都愿意去做,当然了,这个前提也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

农历九月初五,这一天是孙延寿大告天下,并且宣布复国的rì子。

之前,孙延寿就有意识的轮番调换各地的军政要员,等到九月初五这一天,但凡身负要职的官员,几乎都聚在钦州,等候孙延寿的差遣。

他们在到达之前都已经听到了市井传闻,机灵些的结合自己近来的状况,他们便欣喜的发现:孙延寿要有大动作了,而且这个动作很有可能事关两广rì后的发展,他们这些军政要员的前途,想想就令人激动啊。

正礼儿还没开始,聚集在钦州的各方人员便迫不及待的开始探lu口风了。

当rì,孙延寿便把数千jīng锐布防在钦州将军府外侧,如今最重要的是保证自己以及随员的人身安全。鞑子王玄烨在明面上灭不了他这个眼中钉,说不定也会派出几个高手,搞个暗中行刺什么的,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孙延寿如此这般,却也是防患于未然了。

初五这天一早,孙延寿便早早的起了穿,由侍女服侍,穿上了明黄sè绣龙的外衣。

一切都是按照礼部司安排好的,礼仪由牛庭直主持。孙延寿中规中矩的拜祭完朱氏先祖之后便换了衣服,该穿衮冕,并在钦州皇极殿(将军府改造)前设立香案,备酒果,行告天礼,然后再偈告祖宗,面朝北方凤阳所在行五拜三叩之礼。

朱延寿(孙延寿以后就称朱延寿)之前设立的司礼监位于奉天门,钦天监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教坊司设中和韶乐,设而不作。

时鼓响后,内阁大臣率文武百官从午门进入,鸿胪寺导执事官行礼,请升御座,皇帝便在礼官的指引下坐上龙椅,百官三呼万岁后上表朝贺。这便是古礼,而如今朱延寿的衙门职能尚不完全,有些当省的自然也就省了过去。

坐在金黄sè的龙椅上,朱延寿满意的望着底下黑压压的官员,当是时,他便生出一种睥睨天下的感觉,兴许,这便是权力的味道吧。

在行登基大礼的时候,天象变幻,适才还晴空万里的蓝天上竟然突兀的冒出一朵行进急速的黑云,这黑云由东边飞快的往天顶飞来,其形态像极了中国的祥瑞——龙,在众人张大了嘴巴,满心满脑的诧异的时候,晴空一个霹雳,那黑云竟然在朱延寿的正上空一闪而逝,而在黑龙消逝之前,他曾有个向下急冲的动作。

敬畏的偷瞥了一眼高居龙座之上的孙延寿,堂下文武全都拜服在地。

这时候,朱延寿应该宣读诏书,也就是复国诏:几十年前鞑虏窃我汉家河山,毁我汉家社稷,到现在数藩乱起,而朕得以知晓身份,知道吾乃朱明血脉,自吾皇义父辞世,朕彻夜难眠,我常常想,在这乱世,在这鞑虏祸害百姓的世道,我应该为这天下的百姓做点什么!……

其中说的意思无非几点:点名自己朱氏血脉的身份,表明自己有资格争这汉家河山,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今身份有了,那复国为明自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其二,改国号为兴业,意为大兴汉人基业的意思,沿袭三省六部制,设丞相,大赏群臣,犒劳天下;其三,炫耀武力,告诉老百姓朱延寿这个皇帝不是白做的,他手底下究竟有多少多少战船、多少多少jīng兵,当然了,数目只会夸大,绝对不会缩小,这样一来,四方势力就很难准确的把握到孙延寿的实力。

说到皇帝登基的礼仪,那就不得不提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的礼仪了。这位洪武大帝首先圜丘告祭礼,礼成,遣校尉设金椅于郊坛前之东,南向,设冕服案于金椅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朱元璋先祭拜天地,然后又在龙椅前摆了个摆放龙服的案台。

之后由丞相率领满朝文武向龙座的方向跪拜,嘴里启奏:告祭礼成,请即皇帝位。

这个时候,朱元璋就开始坐上龙椅,之后丞相及诸文武各分班次入列,通赞唱:“排班”。排班齐后,众大臣鞠躬,奏乐。然后众大臣三拜,平身,乐止。然后再三拜,平身,乐止。通赞引丞相至皇帝宝座前,通赞唱:“跪,搢笏”。丞相搢笏,承传唱众官皆跪。捧宝官开盒取玉宝(即皇帝的玉玺)授丞相,丞相捧宝上言:“皇帝登大位,臣等谨上御宝”。然后尚宝卿受宝,收入盒内。通赞官唱:“就位,拜,平身”,百官按通赞指引拜、平身。通赞官再唱:“复位”,引礼官引丞相自西复归原位。通赞官接着再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山呼万岁、再三呼、跪右膝、出笏”等,百官按通赞官所唱步骤做。做完之后,皇帝解严,通赞唱:“卷班”。百官退下,礼毕。具卤薄导从,诣太庙,奉上册宝,追尊四代考、妣,告礼节xìng社稷。还,具衮冕御奉先殿,百官上表称贺。然后丞相等百官各就位,皇帝穿衮冕升御座,大乐鼓吹至乐止。将军卷帘,尚宝卿捧御宝置于案上,拱卫司鸣鞭,引班引文武百官入丹墀拜位中,向北立。乐作,百官在通赞官的指引下行三跪九拜之礼。贺毕,遣官册立皇后。至此,皇帝登极礼算完成。

当然了,人家那是老祖宗了,现如今孙延寿根本做不到那点儿,幸好孙延寿还在岭南淘金子一样淘到了一个礼部世家出身的官员,这才没闹出笑话。

复国之后的第一件事,那便是立诏讨伐满清,目标确立了,究竟何时出兵,出多少兵,有何人带领,这就是需要仔细斟酌了;其后第二件事就是查看府库,此时,两广的土地已经丈量完毕,可耕地足足有数十万顷,并有金银六百万两,孙延寿之前创立的市舶司已经为两广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现在孙延寿的经济来源已经逐渐稳定下来:一来是海盐,二嘛就是海运的巨大差价,其三就是各大港口的税收,其四就是各大国营企业的利润了,至于农业税收,这已经在孙延寿的两广降落成份额最小的一块。

其实一开始孙延寿看到牛庭直递交的情报时,他还根本不相信,因为后世的电影电视里为鞑子王歌功颂德的影视剧几乎都满纸满篇的宣扬“永不加赋”,就连金庸先生的小说里也写得那么感人,顺治老鞑子当了和尚还念念不忘的告诫康熙少收税不加赋,可事实呢?

看了牛庭直的这个统计,孙延寿觉得满清的赋税方面比起明朝来并没有好不了多少。

根据后明(孙延寿的国号为明史称后明)各方面对清廷的分析,孙延寿得到一个情报:清廷每年岁入白银两千四百万两左右,当然这个数字可度不高,因为,清庭控制区百姓的真正负担是白银四千万两左右,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数字对比——当年明朝崇祯皇帝领导下的大明王朝,在屡屡加征辽饷、剿饷之后全部数字也才三千七百万两,而且八旗入关之后抢劫了大片土地,照祖宗规矩来说这些土地也是不用交税的,所以虽然没有了战争,北方的生产力恢复得依旧极为缓慢。

其实这些年清庭也挺可怜的,几乎从立国开始就没有消停过,顺治时代中国南北对峙,为了要消灭南明朝廷完成统一自然不可能好好的休养生息,后来南京被攻下来了,原来的李闯、张酋余逆居然和明朝残余势力来了个合流,在四川、两广、湖南一带依旧闹得玄乎,没办法大军继续征战,待好不容易把他们消灭之后,朝廷为了安抚三个汉jin头目,又不得不拨出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贿赂他们,尽管如此,没舒心几年吴三桂还是造反了,于是战争机器又重新运转,发动全面的平叛战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庞大的军费支撑为前提的,作为最先被征服的北方数省百姓,他们的负担从来就没有轻缓过。

时至今rì,孙延寿在岭南扯大旗登高一呼,这个在经济上早已濒临崩溃帝国又受到了沉重一击,接近兵力真空的北方诸省惊恐万分,为了应付近在咫尺(后明的水师)的威胁,他们在沿海大幅度的迁民内居(就是肃清海防,海岸百里之内不得有人,片木不得下海,等于是禁海令的升级加强版),这样一来苦的自然还是老百姓。

现在搞拆迁都有那么多钉子户,那么多宁死不从的“勇士”在那个时代,故土难离的想法更是根深蒂固,于是当地百姓与前去驱赶的满清士卒发生了数百次激烈冲突,清廷惶恐之下屡出昏招,竟然派人大肆屠杀。

好嘛,扬州十rì、嘉定三屠的记忆还未曾远去,满人又给苟且偷生的汉人上了一课!

以现在的生活水平,zhèng fǔ执行力大量的水库移民都不能做到家有所居,老有所养,更别说清初了,清廷才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至于拆迁费、补偿金,区区几十文钱一再剥削,真正落到百姓手里的也不过几个大字儿,几个大字儿在这乱世连他娘的一块烧饼都买不起!

至于定都钦州,这完全是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当然了,由于钦州的战略纵深问题,钦州只是作为后明的陪都而已,说不定哪天后明大军攻了南京、平了京师之后就会迁都呢。

只是相较于两广的其他城市,钦州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它的发展是由孙延寿一手促成的;居住在钦州的百姓对孙延寿具有浓厚的拥戴心理,当然了,这也跟钦州的地理位置有关系。

钦州地处中国西南沿海,是岭南第一大港。他背大西南,西临太平洋,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不但如此,它还北临南宁,东交北海,西连防城。现辖二区五四县,即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县、钦北县以及钦州区、钦州港等部分,有小岛三百零三,有人口三十万,民族数十个:汉族、彝、苗……其中汉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钦州美丽如画,她有钦江、茅岭江和大风江穿城而过,三条河流经过钦州湾汇入浩瀚的太平洋。

在一千多年前,钦州古称安州,钦州,古称安州,有1400年悠久的历史,南北朝宋代时期置宋寿郡,梁代设安州。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州为钦州。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元改为钦州路,明初改为钦州府,之后一直沿用至明末清初。

国父孙中山曾经在《建国方略》一书中将钦州描述成南方第二大港,由此可见其地理位置的优势。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