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说中人物的设定,很多来源于天龙八部。故在此总体简单介绍一下。
天龙八部略称八部众,指天神、龙、蛇等护持佛法的八种守护神。即(1)天,(2)龙,(3)夜叉,(4)干闼婆,(5)阿修罗,(6)迦楼罗,(7)紧那罗,(8)摩侯罗伽。 《法华经》卷二〈譬喻品〉云(大正9&;#8226;12a)︰‘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此中,‘天’,指梵天、帝释天、四天王等天神。果报殊胜,光明清净。‘龙’,指八大龙王等水族之主。‘夜叉’,指能飞腾空中的鬼神。‘乾闼婆’,系帝释天的音乐神,以香为食。‘阿修罗’,意译作非天、无端正、无酒。此神性好斗,常与帝释战。‘迦楼罗’,即金翅鸟,身形钜大,其两翅相去三三六万里,取龙为食。‘紧那罗’,似人而有角,故又名‘人非人’,又称天伎神、歌神。‘摩侯罗伽’,即大蟒神。此八部众皆系佛之眷属,受佛威德所化,而护持佛法。因此在大乘经典中,彼等也往往是佛陀说法时的会众。 此外,另有四天王所率领的八部众,与此略有不同,即︰(1)乾闼婆;(2)毗舍阇;(3)鸠槃荼;(4)薜荔多;(5)龙;(6)富单那;(7)夜叉;(8)罗刹。《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云(大正33&;#8226;262c)︰‘八部者,乾闼婆、毗舍阇二众,东方提头赖吒天王领;鸠槃荼、薜荔多二众,南方毗留勒叉天王领;龙、富单那二众西方毗留博叉天王领;夜叉、罗刹二众,北方毗沙门天王领。’
关于四大天王
文中提到四天王天,这里再粗略的做个补充。四大天王,是欲界六天之一。他们分别护持着释迦佛世界的四个洲。四个洲是如何划份呢?佛教认为,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周是大海,海的四面各有一洲。东方的叫东胜身洲,又称持国天,其统领叫提多罗;南方的叫南赡部洲,又称增长天,其统领叫毗琉璃;西方的叫西牛货洲,又称广目天,其统领叫毗留博叉;北方的叫北俱罗洲,又称多闻天,其统领叫毗沙门。四大天王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将,镇守佛国一方。
印度早期佛教雕刻中就有四天王的形象。在中国的石窟中,四天王作为护法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敦煌第二八五窟西壁上画的四天王,头戴花鬘冠,上身穿着甲冑,下身穿战裙,赤脚。南边的二天王,一个是持两股戟的西方广目天王,一个是执矛的南方增长天王;北边的二天王,一个是托塔的北方多闻天王,一个是持剑的东方持国天王。
现在寺庙中保存的四大天王像,多数是明代以后的作品。这些形象比早期的天王像加入了更多的中国风俗,四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有所改变,被象征为风、调、雨、顺。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剑,象征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象征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一伞,象征雨;西方广目天王手握一条蛇,象征顺。这种象征如意吉祥的天王,比印度象征「四大」(地水火风)的天王,更容易被一般中国人所接受,所以关于天王的传说很多,但往往将天王与金刚相混淆。
在四大天王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大概是北方天王了,就是手中托塔的毗沙门天王。从唐代后期开始,毗沙门天王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了密宗供养的主像之一。敦煌唐代壁画中的毗沙门天王,多是雄踞在侧壁,全身武士装,左手托一宝塔。宋代以后,毗沙门天王的形象就不多见了。现在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托塔天王,是毗沙门天王和唐代名将李靖的混合体,已经成了中国形象的佛教护法神了。
关于金刚
文中修文修炼的功夫,以金刚为名,这里简单的解释一下,佛教中金刚的几种含义。
「金刚」,梵语vajra,巴利语vajira,音译作伐阇罗、跋阇罗、跋折罗、跋日罗、伐折罗等;即金中最刚之义。
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及宝石,较常用于比喻武器。以金刚比喻武器,乃因其坚固、锐利,而能摧破一切,且非万物所能破坏。
以金刚比喻武器,如帝释天及密迹力士所持之武器,称为金刚杵;其不为任何物所破坏,而能摧破一切,犹如金刚。
于密教,金刚一词亦常用于武器方面,如独钴(即独股形状之金刚杵或金刚铃)、三钴、五钴等,多作为诸尊之三摩耶形,乃诸尊之本誓或内证之德的表征,具有摧破众生之烦恼、去除惑业之障难、惊觉众生等各种含义。
以金刚比喻宝石,因金刚石透明无色,且光耀璀璨,一经日光照射,即显现出各种色彩,于夜中亦能放出荧光,为诸宝中之最胜。经论中亦以金刚宝石来比喻菩萨所证得之金刚三昧,以取其最胜之义。然经论中较少用此譬喻。
以下简单介绍经论中以金刚为名的几个名相解释,与十方共享法意:
金刚三昧:即能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即定);因其坚固能断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坚固能摧破他物,故称之。
金刚心:比喻信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之坚硬,不被任何物质所破坏。例如菩萨之大心坚固不动,称为金刚心。
金刚界:密教视宇宙一切皆为大日如来所显现,表现其智德方面者称之。表现其理性(本来存在之永恒悟性)方面者称为胎脏界。二者合为密教根本两部。
金刚水:于密教中,受灌顶之际须立誓约;金刚水即指受者所饮之水。
金刚身:即金刚不坏之身;以金刚之坚固比喻如来法身之不坏。
金刚口:乃比喻如来之口舌殊胜,有如金刚。
小说中对古诗的一些窜改。
文中涉及了一些古诗,为了行文方便,我把一些古人的名诗安到了小说人物的头上,比如文中很多杜如是的诗,其实都是杜牧的诗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
经过改动,托名杜如是的,还有这首词。
解 语 花 上元 周邦彦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萧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此外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本以为这些名篇大家应该一看便知出处,所以没有加以说明。后来有读者提到抄袭的事情。我想还是在这里说明一下的好。